| |||
|
到傳統早餐店用過餐,對炸油條的過程應該不陌生,其中最神奇之處在於,扁平、扎實的麵塊在下鍋後數秒內,就膨大成油條,這當中有什麼特別的原因嗎?
(影像來源:楊嘉慧) |
瞬間膨脹的秘訣
台灣大學農業化學系教授賴喜美表示,油條之所以能脹大,原因是麵塊裡添加的膨大劑會在油炸過程中發生化學反應,瞬間冒出大量的二氧化碳和氨氣(NH3),讓麵塊在短短幾秒內膨脹起來,最後定型。
膨大劑的化學反應所產生的氣體來源包括碳酸氫銨(NH4HCO3)和碳酸氫鈉(NaHCO3,俗稱小蘇打)。當麵塊放入190~200℃的熱油中,隨即迅速升溫,碳酸氫銨的反應速度快,且不需要添加其他物質一起反應,只要加熱至45℃以上,便會快速分解成二氧化碳、水及氨氣,然而氨氣易溶解於水中形成氨水,造成異味,不宜放太多。
碳酸氫鈉屬於鹼性鹽類,雖然自身也可以熱裂解而產生反應,但所須溫度高且會產生碳酸鈉(Na2CO3, 俗稱洗滌鹼),而與油脂反應產生不良的顏色與口感,並不適宜食品加工用。因此,製作油條時,膨大劑中會同時添加酸性鹽,使碳酸氫鈉在尚未熱裂解前,於適當 溫度下與之發生中和反應,生成二氧化碳。低溫時,可與碳酸氫鈉反應的酸性鹽類有塔塔粉、酸性磷酸鈣等;而在較高溫時,則與明礬反應,如此便可以在麵塊定形 前持續產生氣體,提供麵塊在膨脹浮起後、翻面油炸時,繼續膨脹所需的氣體。
彈性蛋白包住氣體
在乾燥的麵粉中,小麥穀蛋白與穀膠蛋白並不會聚合在一起(圖上),但加水揉搓後,二者會聚集成塊,並藉由雙硫鍵形成具彈性與延展性的網狀結構(圖下)。 (電腦繪圖:姚裕評) |
當二氧化碳快速生成時,麵塊會如汽球般脹大,靠的是麵塊中的麵筋所具有的彈性與延展性,所謂彈性是指麵筋拉伸或按壓後回復到原來狀態的能力,延展性則是麵筋拉長時所表現的延伸能力,二者相互配合,才可使油條被拉長及均勻脹大。
麵筋是麵粉裡不溶於水的蛋白質,由兩種特殊蛋白質構成(見右圖):一種是大分子、長鏈狀的小麥穀蛋 白(glutenin),另一種是小分子、球狀的穀膠蛋白(gliadin),麵塊加水搓揉時,二者會聚集成塊,球狀的穀膠蛋白會鑲嵌在小麥穀蛋白形成的 網狀結構,讓麵糰兼具延展性與彈性。一般而言,小麥穀蛋白越多,麵糰越有彈性,越不易被氣體撐破;而穀膠蛋白越多,則可以提高麵糰延展性,使其易拉而不斷 裂。
麵粉的成份主要為澱粉,其次是蛋白質,而蛋白質是影響麵粉製品特性的最大因素。市售的麵粉較常見的 有低筋、中筋及高筋麵粉,筋就是指麵筋,高筋代表蛋白質含量多,一般蛋糕會以低筋麵粉製成、饅頭用中筋、麵包用高筋,差別在於三者所需的彈性與延展性各不 相同。許多澱粉類產品中的麵粉無法被其他澱粉類如地瓜粉、玉米粉等替代的原因,就是玉米粉、地瓜粉中不含可形成麵筋的蛋白質。
至於油條,除了需要特別多的蛋白質來包覆氣體讓麵塊脹大外,下鍋前還有一道拉長步驟,將生麵糰由 10公分拉長至近30公分,以增加其受熱表面積。因此,製作油條的麵粉需要很高的延展性,即麵粉裡的穀膠蛋白比例要高。換言之,炸油條必須使用特製的高筋 麵粉,如果選錯麵粉,就炸不成好吃的油條了。
油條是由兩片麵塊相疊(圖上),放入油鍋時,上下表層會最先炸熟,顏色較深;側面顏色較淡,乃是因為麵塊黏合處傳熱慢,麵塊還可不停地向側面推擠(圖中),最後油條越脹越膨鬆(圖下)。(電腦繪圖:姚裕評) |
為何麵塊非得成雙?
油條外形看似兩根並排在一起,也有其科學原理。賴喜美表示,短短幾秒內,麵塊的表層會被熱油炸熟, 迅速固定成形,限制膨脹能力,因此單一麵塊很難炸出鬆脆的口感,形狀也不漂亮,所以製作時將兩片生麵塊相疊,中間以細木壓下,讓麵塊黏合(見右圖上),當 油條膨脹時,以細木壓下的結合處因厚度較厚、傳熱較慢,即使表層已經炸熟,結合處仍屬柔軟狀態,同時膨大劑不斷釋出氣體,麵塊還可以不停向各個方向膨脹 (見右圖中),油條於是越變越膨鬆(見右圖下)。
油條是否能炸得香、鬆、脆,其實每個步驟都得非常小心,例如拉長麵塊時,若不小心壓到麵塊邊緣,便會影響油條膨脹的效果;而油炸過程中也須不停翻動,才能使麵塊受熱均勻,炸出完美油條。下次享用油條時,可別忘了仔細品嚐其中的科學!
從鬆軟美食發現化學 麵包、蛋糕、油條等烘焙食品之所以會膨脹,不外乎是因為氣體生成,例如油條裡有好幾個大孔隙,即是製程中產生氣體所造成,這類食品統稱為氣泡式食品或孔洞食品,台灣大學農業化學系教授賴喜美表示,它們雖然都飽含氣體,但產生的方式均不相同。 | |
(影像來源:http://www.sxc.hu) | |
油條需要快速生成氣體,因此是添加反應速率較快的膨大劑。麵包不需像油條瞬間膨大,而是經由酵母菌 在適當的溫度與濕度下發酵,逐漸將葡萄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酒精,麵糰揉捏過程中會形成許多孔洞,氣體生成後往孔洞鑽,孔洞便有如吹氣球般脹起來。土司麵包 的孔洞較小,法國麵包的孔洞較大,這是揉捏程度不同所造成,揉得次數越多,孔洞被分割的越多、越小,麵包組織越細緻。 蛋糕則是以攪拌方式將空氣打入食材,如海綿蛋糕及戚風蛋糕就是不斷拌打全蛋及蛋白,使蛋白打發。蛋 白因含卵白蛋白(egg albumin),當空氣快速打入時,蛋白質會形成薄膜包住氣體;空氣打入越多,體積也會慢慢增大,最後變成乳沫狀,即使盆子倒扣也不會掉下來。第二道手 續是將水份含量較多的麵糊拌入打發的蛋白,由於麵糊相當濃稠,也有保氣效果,因此空氣可以在麵糊裡維持一段時間,不過蛋白打發後需立即與麵糊混合,並馬上 送進烤箱烘烤、定形,否則靜置一段時間後,氣體仍會從麵糊中散逸。 氣泡式食品氣體產生方式包括了化學反應、生物作用與物理作用等,不同產氣法造成食品的膨鬆程度、口感均不一樣,再搭配適當的食材,就能組合出多種質感的食品了。 |
油條裡的化學 |
來源:winjack 時間:2008-06-08 點擊:819 |
生油條經過油炸,便膨脹成又黃、又香、又膨鬆的熟油條。 請您先去外頭買一副新鮮、熱騰騰的油條,再來聽我說一個油條裡的化學故事。當你這一副油條吃完時,我的化學故事也該說完了。 油條一向是我國傳統的大眾化早點,不但價格低廉,而且香脆可口,老少咸宜。大概在華人世界裡,很少人一輩子都沒吃過油條。 油條的典故 油 條,臺灣話「油炸粿」,也有人稱作「油炸鬼」。小時候聽外省籍老師說過,傳說是因為南宋時代,英雄岳飛被奸臣秦檜害死於「風波亭」後,老百姓對秦檜恨之入 骨,為表達把秦檜夫婦下油鍋的心願,於是叫這種食物為「油炸檜」。在《清稗類鈔》中就記載著﹕「油炸檜,長可一人,捶面使薄,以兩條絞之為一如繩,以油炸 之,其初則肖人形,上二手,下二足……宋人惡秦檜之誤國,故象形似誅之也。」隨著流傳及時間的演變,很可能古代的「油炸檜」,變成了今天我們常說的「油炸 鬼」。 至於油條是何人在何時何地所發明的,大概已經不可考了。只知道中國人吃油條的歷史相當久遠,根據現存資料考證,油條做為大眾化的 平民食品,大約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代就已經普遍存在了。這可以從後漢時桓譚所撰的《新論》中得到佐證:「孔子,匹夫耳,而卓然成名家,天下莫不以牛 羊雞豕而祭之,下及酒脯寒具,致敬而去。」請注意,文中有一個名詞「寒具」,就是古時候的油條。 唐代劉禹錫有一首〈寒具詩〉:「牽手搓來玉數尋,碧油煎出嫩黃深;夜來春睡無輕重,壓扁佳人纏臂金。」您瞧瞧這首唐詩中的「碧油煎出嫩黃深」,生油條經過油炸,便膨脹成又黃、又香、又膨鬆的熟油條,把炸油條的意境描繪的何等生動啊! 油 條的製作方法很簡單,而且從古到今也沒什麼改變。在南北朝時期的科學家賈思勰所著的《齊民要術》中,就記載著類似油炸食品的製作方法。基本上,只要用鮮酵 母或老麵(酵麵)與高筋麵粉一起加水揉和,發酵後再加入適量純鹼(碳酸鈉)、食鹽和明礬進行揉和,然後切成條狀物,把每兩條上下疊好,旋轉後拉長放入熱油 鍋裡炸,出來便是一條香脆爽口、口感細密的可人兒。 小小的一根油條,看起來製作似乎滿簡單的,但是仔細一分析,就會發現裡面蘊藏著不少的科學道理。等您看完這篇文章,就會忍不住為老祖宗的高等智慧喝采。 一 個最簡單的問題,就拿生油條下油鍋變胖來說吧!您或許會問,那裡面所用的發酵粉是哪一種?事實上,油條並不是用發酵粉或是小蘇打粉之類的東西來發酵的,而 是用一種經過一系列化學反應後能生成二氧化碳的發泡劑。由此可見,在兩千多年前,我們的老祖宗對化學已有一定的認識,雖然在那時候,還只是知其然,而不知 其所以然。 化學反應 首先,從製作油條的配料說起:麵粉一公斤,調入水半公斤,明礬 30 公克,碳酸鈉(NaCO3)16 公克,食鹽 30 公克。從這些配料裡,不難了解真正使油條發胖膨脹的化學物質,主要是「碳酸鈉」(俗稱「蘇打」)。 因為碳酸鈉會和麵團中的水發生化學反應,生成碳酸氫鈉(NaHCO3)及氫氧化鈉(NaOH),並且可以達到「可逆平衡」。接著,碳酸氫鈉被加熱後,會產生碳酸鈉、水和二氧化碳。 顯而易見,正是這些二氧化碳氣體,使得麵團裡形成許多微小氣室,當炸油條時,氣體受熱膨脹,立即使油條迅速發胖脹大。這時,所生成的碳酸鈉又繼續與水產生碳酸氫鈉和氫氧化鈉。就這樣化學反應不斷循環發生,直到油條裡的碳酸鈉消耗殆盡為止。 從 上述的化學反應,或許有人會擔心:那麼在油條裡豈不是留下不少氫氧化鈉嗎?氫氧化鈉是屬於強鹼的一種,如此的強鹼又怎麼能吃呢?然而,其巧妙之處也就在這 裡。當油條裡出現游離的氫氧化鈉時,立即與原先配料裡的明礬(化學式是 Al2(SO4)3‧K2SO4‧24H2O)產生了複分解反應。 簡 單地說,所加入的明礬可以中和鹼性的氫氧化鈉,複分解反應的結果是消除了大部分的氫氧化鈉,產生了含酸鹼兩性的氫氧化鋁(Al(OH)3),並剩下硫酸鈉 (Na2SO4)和硫酸鉀(K2SO4),這二者都是中性鹽。其中,氫氧化鋁呈膠體狀態,能包裹二氧化碳使麵團更具伸縮性。 值得一提的是,從反應動力學的角度來看,加入明礬的另一個目的,是由於它會和氫氧化鈉作用而有助於生成碳酸氫鈉,增加二氧化碳的生成量。 事實上,在高中化學課本裡就曾提到現代鹼式泡沫滅火器(主要成分是碳酸氫鈉和硫酸鋁)所採用的化學反應,也是由碳酸氫鈉與硫酸鋁反應產生二氧化碳。顯然,炸油條的化學反應和鹼式泡沫滅火器的化學原理非常相似,有著異曲同工之妙。 當 然,油條的膨脹率會這麼大,除了與產生龐大體積的二氧化碳有關外,還和油條的製作過程有相當大的關聯性。也就是說,在按比例調配好油條原料後,接著揉成麵 包糰,先切成約厚 1 公分、長 10 公分、寬 2 公分左右的帶狀物,然後在帶狀物表面抹上乾麵粉,再把每兩條帶狀物上下疊好,用細木條在中間壓一下,使得兩條合而為一束,接著一邊扭轉,一邊抓住兩邊拉 長,放入熱油鍋去炸。 不信的話,在下次買油條時,您可以仔細觀看工作人員的製作過程。就這樣,在整個油炸過程中,兩根油條合併的地方會比較軟,使得不斷產生的二氧化碳有了充分的膨脹空間,因此油條可以炸得又鬆又脆。 假 若是把單根生油條直接投入熱油鍋,您就會發現所炸的油條又瘦又硬,乾扁扁像四季豆一樣。這是因為當單根生油條在進入熱油時,雖然會因生成二氧化碳而引起膨 脹作用,但在這同時,它所有的表面都被熱油給炸熟了,很快地結成了一層硬殼,限制了油條的充分膨脹。因此,在您吃油條時,想必早已注意到,一定是兩根連在 一起,而非只有單根油條。前面說過,正因為油條都是以雙根形式出現,古人就把雙根油條聯想成秦檜夫婦,而叫油條為「油炸檜」(油炸鬼)。 油條與健康 在炸油條的化學過程中會生成氫氧化鋁,事實上,就西藥而言,氫氧化鋁是胃藥的主要成分。因為它能中和過多的胃酸,具有保護胃壁黏膜的功效。因此有的中醫處方會提到:油條對胃酸有抑制作用,並且對某些胃病有一定的療效。 附帶一提的是,油條雖然味道鮮美,特別是剛出油鍋時,更是香脆可口。但是在製作時,免不了要放入一定量的明礬,而明礬的主要成分是硫酸鉀鋁,含有大量的鋁。因此要是吃多了油條,長年累月下來,除排泄一部分之外,積存在體內的鋁就可能相當可觀了。 根 據研究指出,人體含鋁量過高,會造成種種傷害,尤其是對腦部組織和智力的損害更為明顯。主要表現是神經系統特有的神經纖維病變,引起老年癡呆症,精神與神 經功能混亂,記憶力減退,智力退化和行動混亂。食物中鋁的含量過多,還會降低飲食中磷的吸收,使糞便內磷的排泄量增加,更造成人體內的血磷及骨骼含鈣量減 少,嚴重時甚至容易發生骨折。 不能多吃油條的另一個原因是:用高溫的油炸油條時,容易使油產生化學變化,而可能生成多種具有毒性的物 質。尤其是國人一向節儉成性,喜歡把炸過食品的油留著,待下次使用,而捨不得丟掉。這種反覆長期使用過的回鍋油中,原先的不飽和脂肪酸會產生聚合現象,生 成環狀二聚體、三聚體等有毒的物質。長期食用這種回鍋油,主要症狀是發育遲緩、肝功能不正常,嚴重的甚至會導致癌症及影響生殖能力。 雖然可能已無法考證是誰發明了油條,然而在當時尚無化學工業的時代,油條發泡劑的使用是何等神奇而巧妙啊!如果說使用至今的鹼式泡沫滅火器,在西方已發明了一百多年,那麼我國油條裡的無機發泡劑可要比它早上兩千多年呢! 這一段油條裡的化學故事,就在這裡結束。您買的油條,也應該快吃完了吧! 資料來源: 《科學發展》2007年2月,410期,70 ~ 73頁(pdf檔) |
其他參考資料:
http://ladyquill.pixnet.net/blog/post/2706673-%E6%B2%B9%E6%A2%9D%E8%A3%A1%E7%9A%84%E5%8C%96%E5%AD%B8
http://koavino.pixnet.net/blog/post/26149184-%E6%B2%B9%E6%A2%9D%E8%A3%A1%E7%9A%84%E5%8C%96%E5%AD%B8
http://blog.sina.com.tw/mysoap_cat/article.php?pbgid=42074&entryid=589694&comopen=1#mycomment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