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



作者:邱文純臺南第二高級中學






德國化學家費雪(左)與費雪投影(右)。
德國化學家費雪(左)與費雪投影(右)。

 


 


 


 


 


 


 










物質的旋光性

光具有波動性,從能量的角度來看,光在振動平面內任何方向上都有相同的能量,這種振動方向漫無規律的光波就是自然光。有些晶體內部對光振動方式有一個特殊選擇性,這個特殊方向稱為主軸或光軸,當自然光射到厚度足夠的這種晶片上時,與光軸方向垂直振動的光會被完全吸收,只剩下沿光軸方向振動的光可通過,這樣就得到了線偏振光。因此稱這種晶片為偏振片,稱光軸方向為偏振片的偏振化方向或主方向。

偏振片可用來製造偏振光及檢驗偏振光的方向,偏光濾鏡就是根據這個原理做成的。簡而言之,偏光濾鏡就像一片柵欄,只允許與柵欄平行的光波通過。

當線偏振光沿主軸方向在某些物質中傳播時,若偏振光的偏振面產生旋轉,這種現象叫做旋光活性,具有旋光活性的物質叫做旋光物質。面對光線射來的方向觀察時,使振動面沿順時針方向旋轉的旋光物質叫做右旋(dextrorotatory 或 right-handed)旋光物質,用「+」表示;使振動面沿逆時針方向旋轉的旋光物質叫做左旋(levorotatory 或 left-handed)旋光物質,用「-」表示。

蔗糖、果糖及葡萄糖都具有旋光活性,能夠使通過它們的偏振光的偏振面旋轉一定的角度,這角度就稱為旋光度,通常以「α」符號表示。一般利用偏光儀量測物質的旋光度。

溶液的旋光度與溶液中所含旋光物質的旋光能力、溶劑性質、旋光物質濃度、樣品管長度、光源波長和溫度等因素有關,其關係式是
α = [α]tλ × L × C,
其中 α 是溶液的旋光度;[α]tλ 是表現物質旋光能力的比旋光度,定義是濃度 1 g/ml 的溶液放在長 1 dm 的樣品管中測出的旋光度;λ 是所用光源的波長,一般用鈉燈光的D線,它的波長是 5.89 × 10−7 m;t 是測定溫度(℃);L 是樣品管長度;C 是旋光物質的濃度(g/ml)。

根據文獻,在常溫下蔗糖是右旋物質(比旋光度 [α]20D = +66.5°),葡萄糖也是右旋物質([α]20D = +52.3°),果糖則是左旋物質([α]20D = −92.3°)。

有機化合物的光學活性

組成元素的種類和個數相同,但原子排列方式不同的有機化合物稱為同分異構物。若化合物原子的排列順序相同,但僅在空間上的相對位置不同,這類型的異構物稱為立體異構物。而立體異構物中能使平面偏振光旋轉方向相反的稱為光學異構物,例如當碳原子所接的原子或原子團相對位置不同,可形成互為鏡像且不能重疊的光學異構物,因此光學異構物也可稱為鏡像異構物。鏡像異構物結構的特性有如人類的左右手,因此也稱為對掌異構物。

碳原子與四個不同原子或原子團結合時,這個碳原子是非對稱中心,稱為掌性碳原子。若這分子與它的鏡像不能重疊時,則這分子是掌性分子,具有旋光活性。若一個分子本身具有對稱中心,例如 1,2−二溴−1,2−二氯乙烷雖然含有掌性碳原子,但它的旋光度被互為鏡面對稱的兩個掌性碳原子抵銷,因此不具旋光活性,稱為內消旋化合物。

醣類分子如葡萄糖、果糖、麥芽糖等,大多數具有掌性碳,且具有旋光活性,那麼常見的維生素C的結構和旋光活性是如何呢?

認識維生素C

維生素C是第一個被發現的維生素(1928 年),早在 1907 年就發現具有預防及治療壞血病的功效,因此在藥學上稱為抗壞血酸。雖然它的化學結構直到 1932 年才被鑑定確認,但隨即在 1933 年於實驗室以人工合成出來。攝取大量的維生素C被認為可以預防感冒、胃癌及子宮癌,最近幾年在歐洲經由統計資料證實,維生素C對於胃癌確實有抑制作用。

植物中的 D−葡萄糖可經由轉化酵素轉變為維生素C,動物中除了靈長類(人類、猿猴)、大白鼠與一種印度水果蝙蝠等因缺乏轉化酵素而無法合成維生素C,其他都可自行合成維生素C,不需自食物中攝取。維生素C具水溶性,無法在人體內儲存,一般超過其飽和濃度(每毫升血液中含 1.02 毫克),便會從尿液中排出體外。維生素C是一種強還原劑,具有抗氧化作用。人體若長期缺乏維生素C會引起壞血病。

由於維生素C是具有旋光活性的分子,經由旋光儀測定的結果,它的比旋光值是 [α]18<>D<> = +19.2°(94 年臺南區科展數據)。既然旋光度是「+」,為何一般常說「左旋(L)」維生素C呢?這種不盡正確的說法,是誤解了維生素C的費雪投影表示式所造成的!

費雪投影

德國化學家費雪(Hermann Emil Fischer, 1852-1919,1902 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) 提出一種在平面上描繪有機化合物立體結構的方法:以具不對稱性的碳原子為平面中心,四個原子團置於水平(A、B)和垂直(C、D)兩方向,使水平方向的原子團(A、B)突出平面上,而垂直方向(C、D)的原子團則指向平面後方,把這結構投影在平面上,就是費雪投影。

D、L 的定義是從甘油醛的費雪投影來的。把高氧化態的碳原子(CHO)置於結構上方,則一級醇(CH2OH)會在結構下方,接在中央碳上的羥基(OH)在左,這樣的組態以大寫L表示。反之,中央碳上的羥基(OH)在右的組態以大寫D表示。其他物質可以依此類推,例如 L-絲胺酸(L−serine),胺基(NH2)在左是 L,在右是 D;而 D-葡萄糖(D−glucose)中五號碳相當於 L-甘油醛的中央碳,接在五號碳上的羥基在右邊,因此以D表示。

費雪在定義 D、L 時,純就結構表達方式來看,而不是根據旋光活性來定義的。後來有旋光儀之後,又以小寫字母表示旋光度(d 是右旋,l 是左旋),因此 D、L 和右旋、左旋之間其實並無相關性!

維生素C的正確名稱

物質之所以被稱為「左旋」或「右旋」是從它的旋光度來區別的,因此旋光度是「+」,稱為右旋,以小寫字母 d 接在其名稱之前,如旋光度是「-」,稱為左旋,以小寫字母 l 表示。「d」與「l」分別是 dextro 和 levo ,意思就是右和左。旋光度須用旋光儀測量,是實驗得到的數值。

「左旋C」這個常見的錯誤名詞是從它的英文 L−ascorbic acid 來的,這裡的 L 是大寫,並不是代表左旋的 l,實際應是左式的意思。左旋與左式 L 混淆的結果,L−ascorbic acid 被誤成「左旋維生素C」,再簡化成「左旋C」,所以L−(+)−ascorbic acid 的正確名稱應是「左式-右旋-維生素C」。為了修正這一迷思,下回你應把市面上的維生素C稱為「右旋C」或「左式C」才恰當!

附錄

有機化合物的結構和旋光活性的關係

物質的費雪投影和旋光度
資料來源:

《科學發展》2006年10月,406期,52 ~ 57頁(pdf檔)


http://www.nsc.gov.tw/_newfiles/popular_science.asp?add_year=2006&popsc_aid=118&page=1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beautydi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